从子弹短信看移动社交APP的社交特性设计
8月20日,坚果坚果Pro 2S的发布会上,老罗介绍了“快如科技”团队的社交软件“子弹短信”,并同时面向安卓、iOS两大系统开放下载。发布会后,这款产品迅速蹿红:
8月23日:子弹短信获得了数千万元融资,锤子是投资方之一;
8月24日,子弹短信登上ios免费榜总榜第一名,并持续至26日,超过了微信和探探;
8月27日,在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个人微博宣传了一周的子弹短信之后,罗永浩终于忍不在微博上住向大家宣告,上线7天以后,子弹短信已经成功完成第一轮1.5亿元融资,预计估值6亿人民币。子弹短信完成了第一轮高达1.5亿元的融资。老罗在其个人微博上透露了投资细节:五十多家投资机构,才见了不到十分之一。
在经历了发布TNT时被众人揶揄为微商专用后,子弹短信的App版本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火了。8月20号锤子坚果Pro 2s发布会当晚,子弹短信的百度指数就已经与坚果Pro 2s持平,并在此后持续上涨,逐渐甩开坚果Pro 2s。
子弹短信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简单来说,子弹短信就是一款主打沟通效率高效(所以才叫子弹)的社交通讯APP。
具体来说,其核心功能界面虽然跟微信没有本质差别,但在用户之间的沟通方面,有如下一些主要的创新——
不需要进入聊天对话界面即可回复信息。我们打开微信之后,要点击某一个好友进入对话界面才能发送消息,但是打开子弹短信的第一个界面,长按好友信息的右侧(下图红框内的位置),可以直接发送信息。此点,在一个人同时与多人进行沟通时,会比微信显得更加高效便捷,无需来回进行界面切换。
如果你给好友发送语音信息,对方会同时收到文字和语音。这样,在对方不方便听语音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看文字,主打在开会、嘈杂场合等不便听语音的场景下提升沟通效率。锤子官方称,正常情况下识语音别率为97%。如果文字真的有误,信息难以理解,用户还可以再听语音。
对话中,发送的语音信息可以拉进度条。如果你听一条50s语音时被打断,不需要重头听起,直接拉到刚刚断掉的地方即可。这是微信语音被诟病已久的一点了。
点击进入好友的主页后,可以看到对方所有的历史头像,帮助你回忆起对方是谁。你还可以把他的头像固定住,这样即使对方换头像,也影响不到你。
查看你与好友最初的对话。用户的主页会有一个“这是谁来着”的入口,点进去会显示出你们俩刚加上好友时候的对话。
增加了稍后处理功能。和好友的对话中常常聊到之后要处理的事情或工作,如果怕忘记,可以点击“稍后处理功能”,标记后的功能将以待办事项的形式被放到稍后处理栏下。非常实用,拯救记忆力不好星人。
子弹短信为何能在短短一个星期内迅速登顶APP store榜首?
登上APP store榜首,看的指标主要就是看搜索和下载,那么为什么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搜索和下载呢?这本质上是个增长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最初接触到这款产品就是看到有很人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二维码,大家出于好奇的心理——因为老罗在发布会上也提到了这款产品,所以就带着体验的心态来下载,看看这款产品是什么样。
所以它其实是基于微信现有的关系链实现了一次增长,完成了用户的原始积累。
而在微信集中占据了或者是垄断了大多数流量的时代背景下,一款新产品的引爆,它越来越会依赖于一个强话题的个人或者一个强话题的事件。这件趋势会变得愈发明显。
这次也一样,我们会看到罗永浩这么一个话题性的人物,他所给一款产品带来的加持是远远超出于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一个产品拥有某些新奇特的功能或用户体验+能够依附上一个话题人物或话题性事件=产品将被引爆。
子弹短信的未来
众多媒体的报道之中,大多都在分析子弹短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对微信的颠覆作用。但事实上,从子弹短信的种种功能来看,他瞄准的更像是以钉钉为代表的办公型软件。
子弹短信创始人郝浠杰也表示,研发子弹短信的初中是由于现有的社交软件都无法完美地满足办公沟通的需要,因此“想做一个Slack这样专注于办公沟通的本地化产品”。
Slack是一款诞生于硅谷的企业在线协作工具,成立于2014年。它将电子邮件、短信、 Google Drives等多种工具及服务整合在一起,为企业构建一个集中式的本地沟通和协作工具,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成立一年便达到10亿美元估值,是硅谷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创业公司。
在郝浠杰的设想里,子弹短信未来要将办公中的所有环节打通,包括聊天、邮件、待办事项、文档、网盘、投票等,都可以在一个软件中完成。“想聊微信?没关系,工作完了回家你想怎么聊都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一个语音版的钉钉吗?好像不是,郝浠杰对此的表述十分模糊,他强调了“那种企业内部树状架构组织的功能我们不会做”,又称“至于之后会带来更多办公属性还是社交属性的功能,需要看我们的用户反馈”。
微信还是钉钉,这两条摆在社交软件前方两个最为成功的例子子弹短信都不想走,他们想从中找出一个中间道路。既不放弃自己主打的追求高效率办公的企业人群,又想要笼络一定的普通受众群体,不愿意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打卡签到”或者“回复老板”才会用得上的软件。
对于子弹短信来说,能不能做大,很重要的就是看最初所累积的这批“体验型”用户能不能留下来。如果这批用户能够留下来,就很厉害。
但这个留存其实就是要看产品的核心能力了,而且同时还要考虑到迁移成本。就是一个用户从微信迁移到子弹短信上,是有一定成本在的。这就像是俞军那个公式一样,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用户要有收益,才会真的接受一款新产品。
有个问题在于,子弹短信目前只是在交互层面上有一些创新,但是作为一款即时性社交产品,它的底层产品逻辑上其实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所以产品能否支撑留存、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新体验都是问题。
子弹短信的爆红,除了它自身高效率的独特卖点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罗永浩自带的流量属性,“大多数人还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尝鲜的心态下载安装子弹短信的,并不打算长期使用。”上述关注锤子科技的业内人士表示。
一旦热度过去,如果不能抓住前期积累的种子用户,保持用户的活跃度,子弹短信就会很容易走向过往短时间内爆红的工具类软件相同的例子。此外,除了依靠锤子科技这颗不大不小的树之外,子弹短信本身并没有太强的壁垒,科大讯飞才是语音转文字的技术提供商。
子弹短信最终会逆袭微信,还是只是锤粉之间的狂欢呢?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社交软件的三个基本功能特性:
1.分享
分享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移动APP更带来位置分享的新概念;
2.展示
社交软件的蓬勃兴起得益于彰显个性化的潮流,年轻、不甘寂寞的心情需要张扬的展示,将自己的与众不同昭示天下成为了普遍的乐趣;
3.交友
在虚拟网络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而与内容创作者、拥有者互动交流,形成好友关系。
以上三个特性以交友功能最为重要,不同的社交软件的定位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帮助用户如何交友以及交到什么类型的好友的功能上,为了更好更快地发生交友的互动场景,内容分享和展示的方式也就要有精心的设计,产品的社区运营也要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
用户交友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心仪内容的过程,因此,优秀的移动社交APP在引导用户发现内容方面各具特色。例如
Instagram设计简洁,通过它,用户很快发现自己喜欢的图片,并开始欣赏图片的上传人的其他图片,如果这个上传人制作的图片大都很漂亮,用户就会关注这个上传人,而这个被关注者的所有活动都会被分享,他喜欢的图片、他关注了另外的一个好友,都会形成线索,引导着关注他的用户继续去发现,结交更多的感兴趣的人。
Instagram的推荐图片列表为用户进入社交路径打开了第一扇门,这些推荐图片是根据用户Like的次数由高到低排列的。如下图所示:
图片上榜的时间应该是有限的,从而使用户能看到更多新的受欢迎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引导着用户去发现拍摄者,如果关注了拍摄者,就会接受他的影响,去发现更多的人和作品。如下图所示:
陌陌
陌陌是LBS交友的精品,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达到600万,得益于其准确的交友引导路径设计。
陌陌的首页是由近及远的用户头像列表,这些头像的尺寸较大,并较为精美,容颜一览无遗,直接切中了用户希望快速结交俊男美女的需求。陌陌没有其他的内容,头像照片就是最核心的内容,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直奔主题。
由以上两个示例可看到,社交软件的交友功能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欣赏的朋友,因此应凸显那些公认的精品内容,引导用户快速关注,一旦用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后续的运营就更容易切入了。
作为一款主打沟通或交流这样一个产品,能不能牢牢占据住一个稳定的沟通场景,是一款移动社交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放到产品上来看,典型的沟通场景有四种:陌生人间的沟通,熟人间的沟通,基于工作协同的沟通,和基于一些特定服务的沟通。对一款主打沟通的APP来说,只有牢牢占据住某一类场景,且跟其他产品之间形成显著差异,才能具备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否则,任何一款社交类的APP最终都是要被微信吞噬掉的。
前三种都好理解,基于特定服务的沟通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说,阿里的阿里旺旺,它就是基于特定的服务的,一方是商家,一方是买家,买家和商家间会有一些特定的对话场景,也会基于这些对话产生一些特殊的需求和功能,比如卖家也许可以迅速针对客户状态生成优惠券、卖家可以即时帮客户发起拼团省钱,等等……
再开放去想,当人们基于某一类服务的在线沟通需求频次变得够大的时候,是可能会带来某种新的沟通工具出现的。比如假想也许类似美团外卖小哥和闪送这样的“跑腿”服务如果将来变得更普及,甚至是跑腿小哥之间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协同,那基本必然会需要一个新的沟通工具。
所以,同样是沟通,但特殊场景下的需求和差异会很不一样。就拿工作和生活中的沟通来说,我们工作用企业微信,但日常交流用微信,为什么需要这样?简单举一个例子:在企业微信上,我可以2个点击就跟你约好会议和会议室,且我们的日程表可以完全共享,这个需求在微信中就无法解决。
所以,工具长什么样不那么重要,要想长大,真正的挑战,是“能否明确的切入到某一类沟通场景下,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这个人暂时没有 freestyle